十三、最后的选择
7月10日,星期三。妻子早早去了学校,儿子还在床上睡着大觉。今天,中考成绩揭晓,各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也已划定:大同一中统招线650分、扩招线622分。
上午,我揣着一颗说不清道不明的心到铁一中查询儿子的分数和录取情况。一路上,自己曾突发奇想地期望着,儿子成绩最好在615分以上,加体育成绩36分,刚好达统招线。但马上否定了这个想法。又满怀信心地估量着,儿子成绩可能在600分以上,加体育成绩36分,定向应该有把握。但又不敢做这样的肯定。再不行,退一万步设想,儿子成绩怎么也会在586分以上,加体育成绩36分,总分622分,花上3万元,扩招应该没问题。
校门口的公告栏上,已经张贴着学生们的成绩和录取学校。公告栏下,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家长们都伸长脖子、瞪大眼睛,从上看到下、从左移到右,在密密麻麻的学生名单中寻找着自己孩子的名字。有的激动地“哇哇”大叫,有的哀伤地“唉唉”叹气,有的高声呐喊,有的低头抹泪。我也挤进人群中间,在学生名单中寻找着儿子的名字。“袁家华”,终于找到了,顾不上细看各科成绩,一看文化课总分:570分,加体育36分,总分606分,后边的“录取学校”栏空白。我的头一下懵了,连忙低着头退出人群,走出学校大门。稍作冷静,我问自己:“这可怎么办呀?大同一中彻底没希望了,其他学校又没报,儿子的高中去哪儿呀?”真的有一种“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感觉。
怀着低沉压抑的心情,拖着僵硬颤抖的双腿,中午时分,我回到家里,将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妻子和儿子。儿子还在床上一动不动地躺着,闭着双眼,伸着双腿,双手搭在胸前,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妻子却不停地念叨着:“咋办呀?咋办呀?”午饭间,妻子喊了儿子好多次,儿子也不回答,也不起床,也不吃饭。妻子一会儿客厅里来回走动,一会儿又坐在沙发上,一会儿到大屋,一会儿又进卫生间,一口饭也不吃。我默默地喝着酒,脑袋里懵懵懂懂,一片空白。
下午,我试着给怀仁县工作的表哥打了一个电话,问问有没有希望去怀仁一中。表哥回电答复:怀仁一中分数线是608分,线下5分内交3万元择校费。如果去的话,明天可以到怀仁一中当面咨询办理。我心里有点忐忑,并不是心疼那3万元择校费,而是怀仁一中管理特别严、要求特别紧、节奏特别快,怕儿子去了以后吃不消。
傍晚时分,岳父母来了。一进小屋,儿子猛地坐了起来,抱住姥姥嚎啕大哭,姥姥也紧紧地抱着外孙失声痛哭,妻子也抱着儿子和母亲放声大哭。我独自坐在餐桌边,依然默默地喝着酒,眼泪扑簌簌地流了下来。哭吧哭吧,痛快地哭吧,把这一年多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付出和努力、压抑和悲伤全都哭出来,用眼泪洗刷得干干净净、清清丽丽。
送走了岳父母,我一个人走下楼来,在小区里漫无目的地游荡着。忽然,一个陌生电话打过来。我随意地接起来,传过一个陌生的声音:“喂!你好。你是袁家华同学的家长吗?”“是,你哪一位?”“我是同煤一中招生办的老师,今年袁家华同学的中考成绩是606分,没有被大同一中录取,他愿意被录取到同煤一中吗?”“啊,这样吧,我们商量一下,好吗?”“好的,如果愿意到同煤一中的话,后天上午可以来同煤一中办理报到手续。”“好的,谢谢!”挂了电话,我心中一阵惊喜。过了一会儿,又打来一个陌生电话,是大同三中招生办的老师,同样的对话内容。过了一会儿,又接了一个陌生电话,是北师大附中招生办的老师,同样的对话内容。一个小时的时间,连着接了五个这样的电话,还有实验中学和大同二中。“上帝关上了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天无绝人之路啊。
我马上跑回家,把这几个电话告诉了妻子,她也欣喜若狂。我说:“毕竟儿子的基础不差,成绩也在那儿呢,要怨只能怨大同市的招生政策太操蛋了。”接着,我和妻子认真仔细地分析这五所学校的利与弊,以便做出我们的选择。一是大同二中,统招线621分、扩招线591分,招生老师电话里明确说儿子的成绩只能走扩招,而且是普通班,不是实验班,需要交择校费3万元。儿子原来对大同二中实验班的态度不是很积极,现在又是普通班,还要交3万元择校费,我俩一致表示不考虑。二是同煤一中,统招线621分、扩招线591分,招生老师没说、我也没问是不是也按扩招走,但有一点,同煤一中的生源基本上都是矿上的学生,我的印象不太好,素质低、习惯不好,如果住校,怕儿子去了不适应。如果每天跑家,太远、太累、不方便,大人孩子都吃不消;如果在学校附近租房,那么只能我每天单位、学校两头跑,也不合适。因此,也一致表示不考虑。三是北师大附中,统招线567分,但这个学校是2011年9月新成立的学校、新招收的学生,还没有高三毕业班,不知教学质量如何,没有底数,因此,也一致表示不考虑。四是大同三中,统招线584分,在市里几所高中里文科较强,虽然离家远点,但可以考虑。五是实验中学,宏志班统招线603分、普通班统招线585分,招生老师明确回答是宏志班,可以考虑。
因为市里规定,7月12日至15日为全市高一新生报到时间。所以,12日下午,我和妻子以及姥姥姥爷陪儿子先去了实验中学现场了解一下情况。我和妻子对这所学校的教学、招生、环境等基本情况都满意,但一直在犹豫,那就是学校是封闭式、寄宿制,也就是说学生要住校。征求儿子的意见,儿子也不明确表态,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愿意还是不愿意。岳父岳母仔细读着学校简介以及历年来高考达线人数统计,看到校园里一排排绿茵茵的树、一簇簇郁葱葱的草,还有整洁的道路、崭新的教学楼、宽敞的操场,不迭地说:“就选这儿吧,多好的学校,还是宏志班,立下宏伟的志愿,考上理想的大学。”“住校怕啥,好男儿志在四方,离开父母正好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儿子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听妈妈的话,也听姥姥的话。就这样,在岳父母的大力赞成和竭力主张下,儿子也终于表示了同意和赞成选择这所学校,我们交了600元报名费,选择确定了实验中学。
从此,儿子敲开了高中生活的大门,踏上了继续刻苦学习的道路,开启了崭新的别一样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