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文苑
陪你走过之二十五(原创随笔)
作者:袁建录  发布时间:2020-05-19 08:35:37 打印 字号: | |


七、一场风波

初二刚放寒假的一个晚上,我和妻子去石老师家,石老师和我们说起本学期发生的有关儿子的一件事情:儿子同桌的一个女同学(名字忘了),平时两人关系挺好,偶尔相互开个玩笑什么的。有一天,儿子在班里对这个女同学说了几句玩笑话,可能话题不适合初中学生或者女同学,也可能儿子的话语玩笑意味太重了一点,这个女同学当场被逗哭了,回到家里和家长说了这件事。这位家长也真是的,为这件小事跑到了学校,找到石老师,表示要见一见儿子,或者要和我们做家长的面谈。石老师详细了解情况后,中肯评价了儿子的现实表现和家庭教育背景,也客观介绍了两个学生之间平时的交往和关系,耐心地向这位家长做了解释工作,说服这位家长正确对待孩子们之间发生的误会。最后这位家长回去了,这件事情也就风平浪静了。

石老师讲完这件事,怕我们再关注这件事,反复对我们强调:作为班主任,他已经把这件事处理得妥妥当当的了,两个学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都已恢复了往日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以及相互关系。那位家长也表示理解和支持。希望我们不要再过问这件事了,也不要在儿子面前提起这件事。我们要走的时候,石老师又专门把我们送下楼、送到小区门口,再一次嘱咐我们:“没事了,已经过去了,不要再提这件事了。”回家的路上,我也反复地对妻子说:“这件事石老师说得很清楚,我们回去以后不要再对儿子提这件事了。”一路上,妻子不言语,也不表态。我心里上下忐忑。

回到家里,已是十点多,儿子已经掩着门在小屋躺下。妻子从客厅走到小屋门口,又从小屋门口走到客厅,来来回回地走。我心里一阵发毛,便小声的劝妻子睡觉休息,想想石老师的叮嘱,不要多想,不要再问。妻子长叹一口气,心事重重地回到大屋躺下了。次日早晨,我要回老家看母亲。临走前,我再一次安顿妻子,一切都过去了,不要再瞎琢磨了,不要再对儿子提那件事了。

第二天上午回到家里,儿子不在家,妻子悲戚戚地向我讲述昨天发生的故事:我走以后,儿子还没有起床,妻子便推门进了小屋,问儿子上学期和女同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儿子没有回答。妻子再问。儿子还是没有回答。妻子继续问。突然,儿子从床上蹦起来,大声吼了一句:“操XX的!有完没完?”吼完,拿被子蒙住头,整个身子转向墙那边。妻子没防住这一声,一下愣怔了。冷静了一会儿,妻子便站在床边,重复从石老师那儿听到的有关那件事的来龙去脉,并一再表示爸爸妈妈不是要追究什么、而是想了解相关细节。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儿子一骨碌起身到了卫生间,洗漱之后,招呼也不打、早点也没吃,呼呼地出去了。中午回来,关了门,倒头蒙着被子躺在床上。就这样,母子俩冷战了一整天。

我嗔怪妻子说:“石老师嘱咐你,你不听;我安顿你,你也不听。看看,这下好了,摸着老虎的屁股了吧?”嗔怪后,我又耐着性子对妻子解释道:“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你却还在纠结,还在圪翻?石老师反复叮嘱我们,不要再对孩子提起这件事,你非要再提,遇到谁都会烦。青春期的孩子,做家长的要体贴孩子的敏感心理,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尤其是男孩,不要纠缠那些鸡毛蒜皮、细枝末节,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较。一定要有耐心,千万要冷静,多一点理解、宽容,少一点抱怨、责备。慢慢地,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儿子回来后,我和儿子做了简单的交流,我肯定了他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也指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和逆反,批评他不应该那样对待妈妈的问话。整个过程十几分钟,儿子一直默不作声。一场风波也就这样平息了,但儿子的强硬的态度、粗暴的语言一直在我心头萦绕回旋,触我深思。我在想:这或许就是青春期的激烈反应吧,但愿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八、不知为什么

每年寒假,假期四周多一点,中间要过春节,而且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置办年货、准备好吃的好穿的,春节后亲戚朋友以及家人们要互相走串、拜年、吃请,加上孩子们辛辛苦苦、紧紧张张学习了一个冬天,需要放松一下精神、调整一下节奏。因此,我们对儿子在寒假中的生活习惯、学习情况等也不做过多的要求,随其性子、由其喜好,一切悉听尊便。

常言道,舒适美好的时光过得真快。一眨眼,年味儿已经随风飘远,寒假被正月的尾巴梢扫去。又一个新的春天——2012年的春天,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学期——初二下学期。正如朱自清先生说的那样:“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我们都满怀着欣喜希望儿子在新的学期里收获更丰硕的成果。

然而,不知为什么,儿子对学习的积极性不如以前那样有生气。比如早晨去学校不像以前那么干脆利索,老得我催促好几次才不慌不忙地收拾东西,慢悠悠地背上书包、慢悠悠地下楼、慢悠悠地到车棚。晚上写作业也是心不在焉,磨磨蹭蹭,写上一会儿就放下笔随身躺在床上,或者趴在窗台上。双休日去石老师的数学班也不像以前那么积极主动,有一种不大情愿的样子,偶尔迟到。

不知为什么,儿子的日常生活习惯也不像以前那样有规律了。比如喜欢睡懒觉,要喊好几次才没精打采地起床洗漱。饭熟了,也得叫好几回才慢腾腾地踱步到餐桌前,随意扒拉两口,一副疲疲沓沓的样子。休息天也不怎么愿意和我们一起出去吃饭、逛街。一有空便躺在床上,拿着个MP4,两个耳朵塞个耳机,也不知道听什么音乐什么歌。和他说话,声音小了,好像没听见,声音大了,说吵闹太生硬。也不像以前那样爱和妈妈唠叨学校里的趣闻轶事。

实际上,凭直觉,我隐隐约约地清楚,这可能就是儿子进入青春期的现实表现和直观反应。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妻子有点着急,总想找个机会和儿子好好谈谈。但我一直坚持并说服妻子,先观察一段时间,等期中考试结果出来了,和石老师了解情况、沟通以后,再有针对性地做工作。

4月底,期中考试,成绩让我们大吃一惊:总分532分,班级排名第四,年级排名第57名。尤其是数学从来没有低于95分、英语从来没有低于90分,这次可是破纪录了。我和妻子的心情也从满怀希望跌到充满失落。

家长会后,我找到石老师,他也正想和我谈谈这学期的两个月时间儿子的表现: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经常走神,爱有小动作;学习效率低,作业拖拖拉拉,动作慢;做题马虎,有的大题不会做,也不问老师,总有那么几道小题出错记忆力差,单词课文记不住,学习兴趣减弱。石老师对我说:“老袁,这是典型的青春期表现,在学校有我呢,你放心,我会有办法的,他毕竟还是信任我的,听我的话。咱们再给孩子两个月的时间,期末考试见分晓。”有石老师的这一席话,我就放心一半了。回家后,我把石老师说的关于儿子的表现的那些话压住了,怕妻子听了以后有不当的反应。只是告诉妻子,根据石老师的经验,每个孩子都会有青春期,心理逆反,有各种不合常规的言行,我们做家长的要有耐心,多一点鼓励、少一点埋怨,多一点沟通、少一点唠叨。在学校有石老师,儿子也挺听石老师的话,请她放心。

说实话,这次考试成绩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没有过多地责备儿子,只是冷静地建议他,好好分析这次考试成绩不太理想的原因,下决心改变一些不好的习惯,在学习上要多动手、多做题,多动脑、多思考,会做的题、做过的题争取不出错,不会做的题、不懂的知识点一定要问老师。我说:石老师对你寄予很高的希望,爸爸妈妈也一如既往关心你、祝愿你,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就这样,在急切的关注和殷切的期望中,两个月过去了。儿子的期末考试总分538分,班级排名第三,年级排名第34名。这个成绩和排名虽然没有初一和上学期时那六次满意,但和期中成绩比起来,毕竟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是应该值得肯定的,也是令我们宽慰的。

 


 
责任编辑:刘志刚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