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同铁一中
一、庐山真面目
时间过得真快,六年一晃而过。儿子顺利地结束了小学的学习生活,即将升入初中,面对一个新的环境,迎接一轮新的挑战。2010年暑假期间,我办好了休假手续,准备去庐山旅游。
坐了整整二十四个小时的火车,下午两点多,迎着一阵阵扑面的热气,我们到了九江市。然后又坐上一辆开往庐山的旅游中巴。司机一看就是个老手,盘山公路又窄又陡,对面又不时地有车,而我们的车却开得飞快。我们一路上心都在嗓子眼,手都捏出了汗,偶尔瞄一眼路边的悬崖深谷,心跳骤然加速、血压猛地升高。但有一点是舒服的,那就是山势越来越高,偶尔飘来几片薄雾,感觉越来越凉爽。大约五点左右,我们到达了庐山风景区的中心——牯岭镇。
牯岭一条街,三面环山,一面峡谷,站在街心公园,可以眺望山下的九江城和长江,是庐山旅游者的首到之地。牯岭这个名字,是英国传教士在此租地建别墅用来招徕外侨上山避暑而根据英文cooling(清凉)的音译。干净整洁的街道,溪水潺潺,绿树成荫,遮天蔽日,上千栋欧美各种风格的别墅、教堂、宾馆、饭店,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绿叶丛中,是一座美丽、别致的、公园式的小山城。我们住的酒店是一家省级单位的干部疗养院,在牯岭街后的一座山脊上,一个宽阔的平台正对着剪刀峡豁口,牯岭镇的全貌尽在眼底,清晨可远眺长江,夜晚可观万家灯火。尽管房费贵点,但还是物有所值。
庐山是座山脉,不是一两座山峰,景点多,分布广,线路长,不是一天时间能游完的。怪不得苏东坡感叹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好在景区里有旅游公交一卡通,走到哪个景点都有站,随上随下,特别方便。当天晚上,我们漫步在牯岭街头,熟悉一下环境,感受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
第二天一早,便直奔传说中李白《望庐山瀑布》所指的三叠泉。爬山一般是先上山、后下山。而这个地方却有点特别,是先下山、再上山。我们乘旅游公交在三叠泉站下车后,听信了路上的一位妇女,坐着小火车下了山。下到山底,抬头望去,一股涧水从山上的悬崖口冒出,注入大盘石上,又飞泻到二级大盘石,再喷洒至三级盘石,形成三叠,但见抛珠溅玉的三叠泉水宛如白鹭千片,上下争飞;又如百幅冰绡,抖腾长空;万斛明珠,九天飞洒。经阳光折射,五光十色,瑰丽夺目,恰似银河九天飞来。古人描绘曰:“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真不愧为“庐山第一奇观”。瀑布四溅的水雾,水潭里冒起的水波,凉丝丝的笼罩着四周,孩子们尽情地玩着水枪,射出一道道水柱。忘却天气的炎热,忘却旅途的劳顿,置身于此,儿子没了鼻炎的困扰,有的是难抑的兴奋和勃勃的兴致。欣赏、流连之后,开始爬山返回。午后,在公交站补充了点营养、稍事休息,便徒步去含鄱口。含鄱口是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的一个巨大壑口,是庐山著名的观日处之一。可惜,这时已经看不到鄱阳湖上晨光熹微、天水一色,一轮红日射湖而出、金光万道的灿烂绚丽的画卷。从含鄱口下来,去了庐山博物馆,这里曾是毛泽东同志在庐山居住过的地方,人称芦林1号别墅。最后去了庐山会议旧址,历史比实物有趣得多,而且还需另外买票,妻子和儿子进去看了,我没去。走了一整天,有点累,选了一家饭馆,老板热情、环境整洁,饭菜可口、价钱合理,三个热菜、两盘凉菜、一盆米饭,外加一瓶啤酒,只花了五六十块。
第三天,迎着初升的朝阳,我们懒散地坐在酒店的平台上,欣赏着眼前的牯岭全貌,那错落有致的建筑、那形态各异的楼房、那漫山遍野的绿色、那朝雾朦胧的远处,心情一片悠然。就在酒店里简单地用了早餐,来到今天的第一站:庐山东西旅游线路的分界点、宏伟壮观的庐山电站大坝。然后步行到大天池。大天池,这名字在我们的脑海中至少像天山天池或者长白山天池那样的大,走近一看,原来是天池寺的一口天井,长约10米,宽约3米,我和妻子哑然失笑。从大天池出来,顺着石阶往下走数百米,一块突兀的石头横在山崖、悬在空中,下面是绝壁,如苍龙昂首、飞舞天外,崖下扎根在石缝中的几颗松树,恰如龙须,微风吹拂,如龙须飘飞,这就是龙首崖。在龙首崖上凭栏俯瞰,可见似彩虹横卧的悬索桥。从龙首崖下来,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沿着弯弯曲曲的台阶一直往下,到了“庐山西大门”石门涧。一边是天池山,一边是铁船峰,山峰对峙,犹如一扇大门,湖边怪石杂乱、溪涧巨岩兀立,妻子和儿子赤脚嬉戏期其间。突然头顶一阵轰鸣,一袭凉气从天而降,一股泉水从山顶上倾泻而下,猛不防淋湿了我们的衣服。那种意外的惊喜、那种淋漓的畅快,顿时驱散了身上的热和累。玩了好长时间,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这里,慢悠悠地往上爬一会儿,懒洋洋地坐着休息一会儿。午后时分,刚下了旅游公交,一阵瓢泼大雨袭来,足足下了有一个多小时。雨住了,继续前行。前边就是仙人洞。进了一个门楣上镌刻“仙人洞”三个大字的石头砌的月亮门,有一巨石突兀,形如蟾蜍,名“蟾蜍石”,有一劲松插石挺立,称为“石松”。石上刻“纵览云飞”、“豁然贯通”摩崖大字,石下乱云飞渡,如入仙境。仙人洞实际上是一个天然砂岩石洞,不高不宽也不深,古称“佛手岩”。洞内深处从洞顶有水下滴,终年不竭,名为“一滴泉”。1961年,江青拍了一张照片《庐山仙人洞》,毛泽东公开为之赋诗《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仙人洞出来,进入长约三里的锦绣谷,经过天桥、好运石、险峰、劲松、御碑亭等处,便到了花径。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大门横石刻有“花径”二字传说系白居易手书。园中建有“白居易草堂陈列室”,草堂前立一尊白居易塑像。花径里有一湖,因湖面如一把提琴而称如琴湖。从花径出来,天色将晚,打道回府。
第四天上午,沿着绿树成荫的小路信步溜达着,这边是乌龙潭,那边是黄龙潭,抬头仰望三宝树,坐在黄龙寺下小憩,又在庐山植物园转了一圈。午后,在绵绵小雨中,进美庐,观周恩来旧居,在街心公园中的石牛雕塑边逗留,在山门前留个影,又到了庐山抗战纪念碑,站在望江亭上,凭栏远眺,雨后的剪刀峡云腾雾涌,蔚为壮观。回宾馆的路上,有一指示牌,标注“小天池500米”,想了想去过的大天池,我和妻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说:“算了吧!大天池那么小,小天池有大天池那么大吗?”
第五天上午,不慌不忙收拾东西,买了些土特产,买了去九江的车票。中午,还抽空上了九江长江大堤,拜访了白居易含泪写下《琵琶行》、宋江醉酒题反诗的闻名天下的浔阳楼。下午坐上火车,哐当哐当整整二十四个小时后又回到了我们阔别一周的大同。
二、开始两个月
2010年8月底,儿子报名去了铁一中。妻子多次和我说:“找找人,去个好班。”我反问道:“什么是好班?好班的标准是什么?刚开学怎么知道这个班好、那个班不好?”妻子反复说:“好班就是有个管得严、教得好的班主任。”我不以为然,但也不敢掉以轻心。找了个熟人,根据他认识的老师和了解的情况确定去哪个班。最后,这个熟人说,四班的石新不错,那就去四班。而妻子一直坚持说夏青的二班好,以后儿子只要在班里或者学习上有点什么事,妻子就不厌其烦地后悔道:“那会儿忘了去二班。”
开学了。虽然家离学校的直线距离不超过三百米,翻过小区东边的土城墙,穿过复地紫城小区,过了四中岗就到了学校门口。但要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得先出了小区以及小区外边木材公司家属院小路,右转进入安益街,东行至西马路丁字路口,右转进入操场城北街,过四中岗才到,大约有三里路。而且小区外边和安益街路边小店一家接一家、小摊一个挨一个,横七竖八占道经营,汽车随意停放,西马路和操场城北街南来北往的汽车又多、开得又快,整个路上不安全,让人担心。加上儿子已经有两年多没骑过自行车,胆子又小,技术还不行,因此,独自一人骑自行车上学回家还有点不放心。我只好每天去接送。
那时我们单位还在铁路二段,我一直都是步走上下班。为了方便接送儿子,我买了一辆普通的自行车。每天早上,儿子在家吃完早饭,我就骑上自行车在前边走,儿子骑上两年前买的那辆不大不小的自行车在后边跟着。路上,我告诉儿子要注意安全,并示范着如何让道、如何绕行、如何转弯等常识。十五分钟后,经过四中岗时,看到有的孩子随意闯红灯,我叮嘱儿子一定要牢记红灯必须停,不管有车没车。到了校门口,我和儿子互道一声“再见”,儿子随着学生潮流进入校园,我这才悠悠达达去单位吃早饭。中午快放学的时候,我提前十分钟到了校门口,已经有不少接送孩子的家长在校门口等着,有开着汽车的,有骑着电摩的,有骑自行车的,也有步行的,三三两两站在一起,谈论着有关学校管理教育和孩子们学习情况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过一会儿,校园里响起了悦耳的音乐,孩子们下课了,门房大爷打开了校门,有动作快的孩子们已经跑了出来,然后一群接一群的孩子们涌出教学楼、涌向操场、涌向校门。在这汹涌的人潮中,只见儿子推着自行车被夹裹着也出来了。我朝儿子挥挥手,随着家长与学生的潮流,我在前面开道,儿子在后面跟着。回到家里,妻子已经准备好午饭。饭后,一家人都休息。两点左右,我喊一声:“虎虎,走啦!”儿子一骨碌起来,擦把脸,心亮心亮,我们一起下了楼,一起骑着自行车,一起重复早晨的故事。因为要上一节晚自习,所以下午放学晚一点。我下了班也没事,所以早早地就到了校门口。每次大约等半个多小时,校园里才想起音乐。此时已是六点半左右。晚饭后,儿子还可以看上半个小时的动画片,然后写作业,阅读。大约十点多,休息。
那时,儿子每次都是班里出来最早的,因为晚自习测试英语,他总是交卷最早,而且每次分数都在98分以上,有几次还考了100分。当时,儿子对英语很感兴趣,据他说英语老师教学方法独特,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英语刚开始都是小学的那点儿知识,儿子基础又好,所以轻而易举地取得了高分。
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月。国庆节后,儿子说:“爸爸,从家到学校的路我也熟了,不用你每天接送了。”我“哦”了一声。但还是有点不放心。每天早晨,儿子先走,我就在后边不远不近地跟着,一直到他过了四中岗。中午,我还是提前到校门口,站在家长群中,远远看见儿子走出校门,又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下午走时,晚上回时,我依旧不远不近地跟在他后面。一个月后,我彻底放心了,便让儿子骑上我的那辆自行车独自上学或者回家。
那段时间,我没有出差下乡,没有加班值班,没有饭局应酬,全身心地专注在接送儿子上。尽管有点累,有点枯燥,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单位,再从单位到学校,从学校到家,但看到儿子每天顺顺利利上学、安安全全回家,这是我的第一要务;提前离家、正点到校、准时上课、按时休息,该看电视时看会儿电视,该写作业时写作业,习惯养成是我的主要目的。而且,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日子,工作平平淡淡,生活有规有律,心无旁骛,一家平安。在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上,作为父亲,能够在平淡中品味出幸福,在辛劳中肩负起责任,那是颇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