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玩具
2005年暑假,我们从大连回来,看见康真在小区里玩一种简易的玩具车,一前一后两个轮子,中间一块一拃宽、五十公分左右长的脚踏板,前面有一个到胸部高的把手。一问是什么,说是滑板车。于是,我们也给儿子买了一辆滑板车。
据说,滑板车起源于1993年,一位德国工程师为了解决自己的交通困扰,将两个滑板车轮安在一块铝片上,然后把一个有伸缩性能的金属扶手加在滑板车上。他用数月的时间将其改良后,每日载他到火车站上班。在他踏着手扶滑板车上班之初,却遭到了所有人——包括路人和同事的鄙视。但没过多久,一位投资人找上门来,他认为这种手扶滑板车具有非常的市场机会。他乐意投资生产这项“伟大的发明”。于是,数年前,滑板车风靡欧美,五年之后,又来到了中国。
滑板车铝制材料,能折叠,非常轻便,而且简便易学,速度快慢适中由己,可用踩后轮刹车,安全可控。刚开始玩的时候,儿子就能自己站立、把握平衡,不需要扶墙壁或者依靠大人帮助。只见他一只脚踏在滑板前部,另一只脚踩在地上,蹬一下,滑板往前走一下,再蹬一下,滑板又往前走一下,然后一下接一下地蹬,滑板也就持续地向前滑行。最后把那另一只脚也踏在滑板的后部,滑板能继续向前自由滑行十几米。或者借助惯性,靠腰部和两条大腿的左右摇摆,让滑板呈S型前进。
这辆滑板车,儿子自由自在地玩了一个暑假。此后天气好的周末,儿子偶尔下楼玩玩,一直持续了一年多,直到又买了新的玩具。
2006年暑假,儿子又买上了新的玩具——滑轮鞋。当时,广告上说,玩轮滑是一项充满魅力的休闲运动,在娱乐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心脏、健身减肥、增强肌肉力量等。滑轮这个玩意儿可不像滑板车那样简便易学,得有一定的胆量、有一些基本的技巧,勤学多练、下点功夫,而且还得注意安全。因此,买滑轮鞋的时候,还有一套护具:头盔、护膝、护掌、护肘。有了这些装备,可以减轻孩子的恐惧心理,更能降低意外伤害。
开始学的时候,儿子还得让我扶着,晃晃悠悠地站立起来,慢慢地抬起鞋子、小心地挪动着脚步,并在缓慢滑行中寻找身体的平衡感。我一边鼓励着儿子,一边按自己的理解去教儿子感觉、掌握站立的姿势和要领:双脚平行,与肩同宽,上身稍向前倾。在站立过程中,脚部既不要向内收,也不要向外展,保持滑轮鞋与地面垂直,并在平时的运动中主要养成良好的站立姿势。慢慢地,我放开了手,儿子壮起了胆子,自己身子稍稍向左一倾,抬起右腿,向前迈了一步,又身子向右稍稍一倾,抬起左腿,又向前迈了一步,就这样,左右交替,如此反复,已经缓慢得前进了五六米。“好,继续!”我一边跟在旁边一边鼓励道。不到一个下午的时间,儿子基本上可以独自站立、行走了,而且还会转弯、刹车停止。
2007年暑假,儿子的玩具又有了更新换代——活力板,也就是两轮滑板。前面一块板子,下面一个滑轮,后面一块板子,下面一个滑轮,中间用一根滑动轴承连接着。它以人体运动理论和巧妙的力学原理,主要利用身体(腰部及臀部)、双脚扭动及手的摆动来驱动活力板前进,使滑板运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经常玩活力板既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平衡感,又有乐趣。因其运动起来像龙和蛇一样扭动,所以又叫“龙板”、“蛇板”或者“蝙蝠板”。
这个玩意儿不用大人教,儿子就兴致勃勃地玩了起来。先是一只脚踏在滑板前部,另一支脚蹬在地上,向前滑行。然后,另一支脚踏在滑板的后部,靠扭动腰部和两个腿部的左右摇摆,使得滑板呈S型歪歪扭扭地向前滑行。或者两脚同时脚踏上滑板前后部,然后瞬间身体前倾,借助惯性先前运动滑行。在滑行的过程中,腰部有节奏地扭动,前后双脚也有节奏地摆动,像鱼儿在水里摆动尾巴一样,有点意思!
儿子在楼下玩了一个假期。后来在家里,儿子时不时地摇摆着这个玩意儿,从小屋晃悠到客厅,又从客厅晃悠到小屋,颇有些情趣。后来上了大学,儿子有时也拿出这个滑板,在家里随意地晃悠一圈。
2008年前后,小区里和儿子年龄相仿的孩子们都在学骑自行车,暑假我们也给儿子买了一辆。有了以前的滑板车、滑轮鞋、活力板的玩耍经验,儿子在我的把扶下,仅在小区里绕了两个来回,就轻松自如地学会了。先把车子摆正放好,右脚从自行车后方迈过自行车落在右车蹬上,调整身体坐在车座上,双手抓紧抓稳车把,左脚使劲一蹬地,身子向前一倾,车子向前一滑,然后快速地将左脚放上左脚蹬去,双脚同时踩踏板,车子自如地向前行进。就这么简单利索。仅仅骑了一个暑假,因为上下楼不方便,加上儿子的课余时间有限,这辆车子便长期的停放在客厅的角落里,一直到儿子上初一的时候才又恢复了骑行。
十、课外学习班
2002年岳母退休后,在桥北办了个作文班,周六、日上下午教三到六年级的阅读和作文。2006年六七月份,儿子还在上二年级的时候,就提前在姥姥的作文班里跟着三年级的学生学习阅读和作文。
在姥姥作文班里,每人一本《小学语文阅读训练80篇》,分三至六年级四册,内容分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和童话寓言阅读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十几篇短小的课文,课文后有针对性的作业题。课文选择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篇幅长短适宜,既可作为阅读理解的素材,也是学生写类似作文的范本,阅读与作文同步训练、同步提高。课上,姥姥主要讲解阅读方法,比如理解词句的含义、句子的结构,通过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在阅读的基础上,讲解如何通过抓住重点观察事物,适当展开想象,写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文章等。就这样,儿子在姥姥作文班一直学了四年。
儿子上三年级的时候,妻子多次和我说,准备给儿子报个英语学习班。首先选择的是小区门外木材公司院内的绿波英语学校。妻子简单了解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后,便送儿子免费试读了两节课,后来听别人说这个学校教的不好就不去了。然后又选择了西马路的译林外语学校,也是试读了两节课,不知什么原因也再没去过。此时,姥姥极力推荐说:桥北和姥姥一块儿的付老师,办了个英语班,虎虎可以免费去学。妻子听了,就把儿子送到付老师那儿学英语。付老师是内蒙人,发音方言重,不是很标准,而且不像姥姥作文班那样有个系统的教学计划什么的,就是随到、随教、随学,简单化的背单词、写单词、背课文、抄课文。学了不到一个学期,儿子不愿去了。姥姥又介绍新华北街的一个办英语班的熟人,在自己家里上课,一共有六七个学生,印象中在这里学了两年多,一直到儿子小学毕业。
儿子上四年级的时候,开始学习做应用题。姥姥又极力推荐说:桥北和姥姥一块儿的董老师办的数学班,虎虎可以免费去学。妻子听了,又把儿子送到董老师那儿学数学。董老师的数学班就是按照同年级的教学大纲的标准和要求,额外的讲解几道应用题,再留点儿家庭作业。实际上,儿子在学校的数学并不差,这样的补课结果是增加了孩子的负担。
就这样,从四年级开始,每个双休日,儿子都要去上三个半天的学习班。小小年纪,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之外,又要无奈地去应付繁重的课外学习班。我始终不赞成儿子去学英语和数学,但妻子不听我的,也经不住姥姥的说教。还好,儿子很听话,没有表现出半点反感或者不耐烦。一到周末,我或者妻子送儿子去桥北,儿子乖乖地去了。参加作文学习班,倒是见了些成效。有一次考语文积累,儿子打了满分,获得了“积累小能手”的称号。小学阶段,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定,始终在班里排前五名,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
当时,有一个社会调查显示,小学阶段过早、大量参与数学课的校外辅导,对提高学生升入初中时的初始成绩有一定帮助,但对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成绩的长期增长速度却有负面影响;小学阶段参与英语课的课外补习,对初中英语的起点成绩有正面影响,对之后的英语增长速度无显著影响;小学阶段参与语文课的课外补习,对初中学业成绩包括初中语文的起点成绩和学业增长速度的影响不大。因为课外补习往往以超前、灌输和高强度重复练习为特征,而并不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循序渐进式的培养,虽然可以使学生在进入初中时取得分数上的优势,但它严重违背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并且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此外,小学生由于提前在校外学习了知识点,知道了很多典型题目的答案,在学校上课时便容易不认真听讲、不愿意踏踏实实地跟着老师进行思维的训练和兴趣的培养。再加上长期大量、高难度的练习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使其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反感。这些学生进入初中后,不论是在思维能力上还是在学习积极性上都后劲不足,逐渐丧失抢跑优势。
现在回想起来,儿子在小学时上的数学班和英语班,对儿子初中阶段的数学和英语的学习兴趣、增长速度和学业成绩确实没有起到多大的影响和帮助。